巴丹吉林沙漠
40°00′N 102°00′E / 40.000°N 102.000°E
巴丹吉林沙漠 | |
---|---|
面积 | 49,000平方千米(19,000平方英里) |
地理 | |
国家 | 中国 |
省份 | 内蒙古自治区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|
世界遗产 | |
---|---|
官方名称 | 巴丹吉林沙漠——沙山湖泊群 |
隶属 | 亚洲与太平洋地区 |
标准 | 自然:(vii)(viii) |
参考编码 | 1638 |
登录年份 | 2024年(46th会议) |
巴丹吉林沙漠(英语:Badain Jaran Desert)位于阿拉善高原,位处其邻近三个沙漠区域的交会处,属于中国大陆西北部的温带沙漠地区,是当今中国境内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动沙漠。[1] 该地区呈现出沙漠地形和地景持续发生之地质学和地貌学特征。[1] 当地行政区划上属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。
该地区有密集的巨型沙丘和交错其间的湖泊,有当今全球最大面积的鸣沙(英语:Singing sand)和风蚀地形,有当今全球最高的固定沙丘必鲁图峰,其间湖泊的密集程度也是当今全球各地沙漠中最高者。[1] 该些湖泊尚未被完整研究,其高酸碱值之环境使得栖息之动物群集呈现出奇特样貌。[2] 额济纳河流经该地区,并形成冲积平原。[3] 该地区多样的地理环境,导致较高的栖息地多样性,从而产生生物多样性。[1]
地貌
[编辑]地质上属阿拉善地块,地貌形态缓和,主要为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,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地表,形成广布的戈壁、沙漠。
沙漠范围内,除东、南、北部有小面积的准平原化基岩、残丘外,大部为沙丘覆盖,流动沙丘占83%。西部边缘的古鲁乃湖、北部的拐子湖、东部的库乃头庙附近有以梭棱为主的沙丘,约3千平方公里,沙丘高大密集,高大沙山占61%,高度在200~300米,最高500米,有叠置沙丘的复合型沙山、金字塔型沙山、无明显叠置沙丘的巨大沙山,单纯的沙丘链面积较小。在沙漠东南部,沙山间分布着约144个内陆小湖(海子),面积为1~1.5平方公里。多为咸水,不能饮用。
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形成的原因国内外研究者看法不一。有人认为,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部被雅布赖山(Yabulai Mountains,蒙古语:ᠶᠠᠪᠠᠷᠠᠢ
ᠠᠭᠤᠯᠠ,汉语拼音字母:Yabarai uul,西里尔字母:Ябарай уул,雅巴赖乌拉)遮挡,产生与雅布赖山走向垂直的重力波的扰动,这一地区又常年吹西南风,刮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积,重力波中的上升气流将沙子带到更高处,久而久之聚集成高大的沙山;也有人说,巴丹吉林沙漠一带原本是丘陵地貌,沙化后,沙粒直接覆盖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。
关于沙山成型的最新说法是地下水维持了沙山。河海大学、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、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联合署名,在英国《自然》杂志发表了《地下水维持高大沙山》的论文。文章指出,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数千年屹立不移的秘密在于:表层沙子下20~30厘米处为湿沙层,沙子孔隙里含有大量水分,受下伏深大断裂带地下水上涌、水汽蒸发引起沙丘表面湿度增大、固定性增强,进而形成高大沙山。
另有说法是由于气候的干湿波动导致,当气候进入湿润周期,大量的降水使得沙丘中的碳酸钙形成钙结层,将沙子胶结、固定住。当气候进入干旱周期时,流动的沙子不断在钙结层上加积。如此反复进行,沙丘就越来越高大了。
湖泊周围植物生长茂密,多为湿生、盐生等,常以湖为中心与周围沙丘呈同心圆状分布,接近沙丘的地段出现以沙生植物为主的固定、半固定沙堆。
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形成的原因看法不一。有人认为是大气降水加上凝结水(露水),这里的沙丘在晚上降温快,达到水汽凝结成水的温度,水就会凝结到沙丘上,进入沙里,这种凝结水一年的总量相当于这里年平均降水量约80毫米;也有人说,这些湖水都是气候湿润的时期残留下来的;也有人认为,这些湖水是从雅布赖山或祁连山,甚至是从阿尔金山的大断裂带过来的。
一种新的说法是从东南方过来的深循环水,深循环水是从地壳深处溢出来的,而且是温度较高且稳定的热泉水,它们在经过灰岩、石灰岩地区后,才能带来溶解的碳酸钙。这些水涌出地表后,温度、压力发生变化,二氧化碳气体逃逸,碳酸钙才重新沉淀下来,形成钙华。而巴丹吉林沙漠中常年有积水的湖泊有很多钙华。其中西北部还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没有人类的足迹。
气候
[编辑]巴丹吉林沙漠属温带大陆性气候,气候极为干旱,降水稀少,且多集中在6~8月份,年降水量50~60毫米,年均温7~8℃,绝对最高温37~41℃,绝对最低温-37~-30℃,沙面温度达70~80℃,年蒸发量大于3500mm,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0~80倍。夏季高温酷热,最高温度可达38~43℃,光照强烈,是内蒙古自治区光照最充足、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。年均风速4米/秒,八级大风日约30天,主要为西北风。沙丘上植物较少,仅于沙丘下部、丘间低地生长有稀疏灌木、半灌木。除梭梭林外,还生长有沙拐枣、沙竹、霸王、木蓼、沙蒿、柽柳、沙葱等,覆盖率在5%左右,在沙山与湖泊间常出现有白刺沙堆。
自然景观
[编辑]奇峰、鸣沙、湖泊、神泉、寺庙堪称巴丹吉林沙漠“五绝”。在巴丹吉林沙漠内,沙山沙丘、风蚀洼地、剥蚀山丘、湖泊盆地交错分布,并以流动沙丘为主,约占沙漠总面积的83%,流沙面积仅次于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。巴丹吉林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~1700米之间,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,一般高200~300米,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多米,以复合型沙山为主,为北 30°~40°东方向排列,系西北风的强大影响所致。高大沙山的周围为沙丘链,一般高20~50米。其中必鲁图峰海拔1617米,垂直高度约435米,堪称”沙漠珠穆朗玛峰”。沙漠中的湖泊星罗棋布,有113个之多,其中,常年有水的湖泊达74个,淡水湖12个,总水面4.9万亩。沙漠东部和西南边沿,生动记录狩猎和畜牧生活的曼德拉山岩画,被称为“世界美术的活化石”。
巴丹吉林沙漠被认为是中国频发的沙尘暴的沙源,这里总体的生态现状还在进一步恶化。
参考资料
[编辑]- ^ 1.0 1.1 1.2 1.3 Centre, UNESCO World Heritage. Badain Jaran Desert - Towers of Sand and Lakes.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. [2024-08-02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-08-14) (英语).
- ^ Li, Yuan; Zhao, Hui; Hu, Ling; Leppänen, Jaakko Johannes. Cladoceran communities in soda lakes of the Badain Jaran desert, NW China.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. June 2020, 177: 104133. Bibcode:2020JArEn.177j4133L. S2CID 214267825. doi:10.1016/j.jaridenv.2020.104133.
- ^ Badain Jaran Desert. Apple Travel. [May 7, 2013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31, 2016).
|
|
|